北青网游戏:吃瓜天堂爆料黑料-吃瓜黑料网在线观看-地铁涨价,公共服务也要过紧日子了

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地铁站
城市轨交的功能是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土地升值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为炒地强行上马轨交,注定是得不偿失的。
撰文丨关不羽
继 4 月 15 日昆明地铁涨价后,重庆地铁也要涨一波。
对于涨价的原因,重庆也没藏着掖着,听证会公告中讲得很明白: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断扩大,票款收入与运营成本差距日益加大,运营成本监审报告显示,人次票款收入(不含税,含免费及优惠乘客)占单位运营成本的 14.54%,需完善票价机制,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俗地讲,就是卖票收入太少,再不涨就不可持续了。数据摆在这儿,有足够的说服力。何况重庆轨交的票价体系是 2005 年制定的,20 年后涨一点也完全可以理解。所以,这次涨价本身并没有多少争议的声音。
城市轨交涨价本身没有争议,但背后折射出的地方财政困境值得深思。
地铁售票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轨道交通的常态。真正支撑轨交持续运营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
以 2023 年为例,公布财报的 29 城轨交企业中财报显示亏损的仅 3 家。但是,扣除政府补贴后,仅 1 家盈利。财政不贴," 人均 " 亏损。
地方政府对轨交的补贴分两种,一种是补贴运营亏损的经营性补贴,另一种是用于投资建设的投资性补贴。
2023 年、2024 年,重庆轨交集团获得的财政补贴分别为 85.38 亿元和 43.47 亿元。差了足足 42 亿,就是 2024 年只有 42.91 亿的运营补贴,除去其他杂项补贴,投资性的 " 轨道发展补贴 " 为 0。也就是说,单为了补贴运营亏损,重庆地方财政一年就要拿出 40 多亿。
由此可见,城市轨交的财务状况和当地财政之间的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视为地方财政的晴雨表。
重庆财政整体还是比较稳的,但地方债压力不容小觑。2023 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 12258 亿元。至 2024 年底,上升至 14425 亿元。地方债是越 " 化 " 越多了。重庆市一年的公共预算总收入连汤带水也就 7000 多亿,未来几年的偿债压力可想而知。2024 年,全市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 2463 亿元。后面几年的 " 紧日子 " 是要未雨绸缪的。轨道交通既是公共服务支出的大户,又是基础建设投资的 " 吞金兽 ",先把 " 紧日子 " 过起来。

▲重庆轨道交通 2 号线(图 / 视频截图)
不过,涨价并不是首选。群众理解归理解,公共服务涨价还是挺扎心的。这种容易引发民怨的敏感点,地方政府不会轻易 " 开源 "。那就先 " 节流 " 吧。所以,2024 年重庆先把轨道发展补贴 " 留白 " 了,先从给轨交基建踩了把刹车。
但是,重庆还有 4 条规划在建的轨交线,沿线的人口聚居区、大学城、景区、商圈都 " 嗷嗷待哺 ",总不能一直搁着不动。最后还是得靠涨价 " 开源 "。
至于 " 开源 " 的效果,只能说是不尽如人意。专业人士的测算结果是,按照重庆目前的客流量,这次涨价后重庆轨交大约能增收 11 亿元。
虽说和此前一年 40 多亿的轨道发展补贴比是大幅缩水了,但是有总比没有好。有投资续命,在建项目或不至于烂尾。但是,投资密度下降,工程进度大概率是会受到一些影响的。
总之,既然过 " 紧日子 ",那就意味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轨道交通线路早日开通,就得喜迎涨价。有那么一点苦涩,但伤害性不大。
同样是涨价,昆明轨交的处境远为严峻。不涨不行,涨了也未必行。
因为,昆明轨交早就是债市知名 " 老赖 ",半步踏进了 ICU。从 2023 年 1 月起,昆明轨交集团每月都出现在上海票交所的承兑人逾期名单上,连续 12 次被披露票据预期。
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昆明轨交集团票据承兑逾期余额 7.31 亿元,累计逾期发生额 9.62 亿元。此时,昆明轨交集团的总负债已逾千亿,与重庆轨交集团相当。可是,重庆轨交的运营里程是昆明轨交的 3 倍、年客流是昆明轨交的 4 倍,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昆明轨交怎么就能借一样多的钱,只干了打三折的活儿呢?直接原因是线路规划不合理。比如昆明最长的地铁线 4 号线,全程 43.42 公里,刻意避开主城核心区,绕道西北新城、呈贡西片区等新兴板块。如此 " 超前 " 的线路设计,导致客流严重不足。2023 年住建部的数据显示,昆明地铁整体客流强度已连续 36 个月低于每公里 0.7 万人次公里的安全红线。

▲昆明轨道交通 4 号线(图 / 视频截图)
昆明轨交的 " 蜜汁操作 " 可不是一时糊涂,而是它另一重身份的有意为之。那就是土地一级开发的城投角色。轨交建设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联动的 TOD 模式是较为普遍的模式,目的是土地增值的收益覆盖轨交的投资、运营。
但是,TOD 模式也要 "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是让轨交企业当土地开发商的。昆明轨交集团就犯了这个大忌。结果是土地开发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都是 " 二把刀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线路规划思路损失了客流,徒增成本。新城开发也不成功,土地频繁流拍。空有 3 万亩土储,却不能变现,落得个 " 债台高筑 " 的下场。
更深层次的原因,昆明不切实际的土地财政追求。2015 年昆明市的土地出让均价为每平米 1347 元,到 2019 年达到 3972 元的历史最高位。5 年涨了近 3 倍,四大一线都没这么夸张上涨的纪录。
这波房地产热就是规划画大饼加大规模基建炒热的。城市轨交基建的主力昆明轨交集团顺势成了昆明 " 最大城投 ",一度在债市要风得风。可是,随着昆明房市走低,昆明轨交集团的土地神话迅速破灭。
借债一时爽,一直借就一直爽,借不到就不爽了。每月都在债市 " 老赖榜 " 例行示众,情何以堪?
昆明轨交集团的病根是房地产泡沫,以其庞大的债务规模、孱弱的盈利能力,除非昆明房地产 " 再创辉煌 ",是很难翻身的。这个坑只能地方财政慢慢填。客流不足,涨价也无济于事。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也只能先涨一波再说了。
昆明轨交的情况比较极端,但是房地产泡沫和轨交泡沫联动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部分二三线城市抄超一线、一线城市 TOD 模式的作业,画虎不成反类猫。
归根结底,城市轨交的功能是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土地升值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为炒地强行上马轨交,注定是得不偿失的。本身没有 " 卖点 " 的土地资产不会因为通了地铁轻轨就成了香饽饽,只会留下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近年来,部分二三线城市的 " 轨交热 " 快速退潮。很多轨交项目为了炒地价匆忙上马,现在不得不狼狈 " 下马 "。
比如去年 11 月广西柳州市轨交投资发展集团拆除桂柳路北侧的轻轨墩柱,就引发网友围观。那些开工就烂尾的大柱子突兀地矗立在马路中央,竟有一种工业废土风的既视感。

▲广西柳州市桂柳路北侧的轻轨墩柱(图 / 视频截图)
城市轨交基建的规划不合理造成的浪费,损失难以估量。由此衍生的地方债,还会拖累公共服务水平。
相比这些 " 轨交泡沫 " 的重灾区,重庆轨交的情况总体是健康。适度涨价,填补一下财政紧日子的坑,也可以理解。
但是,既然是紧日子,基建投资更是该省就省。地方债规模如果不能及时控制,靠公共服务涨价填坑肯定是不行的。老百姓家更没余粮,这里涨一点、那里涨一点,还谈何提升消费促进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