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2024年5月10日,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连续三次敲响美国纽交所大钟,带领极氪成为美股最快上市造车新势力。而不到一年时间,这家刷新记录的汽车公司或将被私有化退市。
5月7日,吉利汽车在港交所突发公告,计划溢价收购极氪全部股份,并将其私有化。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吉利汽车与极氪均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整车企业,现吉利汽车持有极氪65.7%的股份。
多位吉利汽车及极氪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事发突然,此前并未听到相关风声或有内部架构调整动作。吉利控股集团发文称,此举意在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回归一个吉利。
吉利汽车对极氪的建议购买价为每股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这一报价是极氪最近一个交易日价格溢价13.6%,较最近30个交易日平均交易价格溢价20%。
公告发布当日,极氪股价涨幅高达11.51%,报收每股25.19美元。极氪上市开盘价为26美元,股价最高点为每股33美元。
一位汽车企业财务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美股上市公司在退市过程中,需确保小股东获得公平对价,否则会易引发中小股东的集体诉讼。私有化公告后极氪股价大涨,说明中小股东希望能够以更高价格出让股份。
“但吉利汽车会权衡收购价格,并不一定愿意以高溢价回购。”
界面新闻根据极氪现流通股本数量计算,如果吉利汽车以建议购买价,采用全现金方式回收股份,将占用吉利汽车现金流达到22.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1.11亿元,已经占去年吉利汽车账上总现金水平的36.8%。
吉利汽车计划利用发行新股、公司现金储备以及债务融资等方式,为私有化极氪提供资金。该公司在公告中强调,向极氪提交的非约束性报价函不具约束力,并不确定私有化建议会否进行或完成。
不过,从当前美股中国电动汽车较低的估值、极氪现流通股本数量以及吉利控股集团内部整合决心,多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判断,这笔私有化交易达成概率不低。
艾睿铂大中华区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向界面新闻指出,极氪私有化退市后,自由度相对更强,能够更好配合吉利控股集团,完成内部整合。
吉利控股集团正在进行战略整合最难也最重要的产业链零部件公司合并,这是降低整车成本和提升经营效率的核心。其中,极氪与吉利控股集团的合资企业威睿电动是需要被整合的公司之一。
威睿电动从事业务包括电池、电机和电控,自研了极氪车型搭载的金砖电池。2021年,为发展极氪品牌,强化其在资本市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吉利汽车将威睿电动51%的股权转至极氪。
威睿电动的业绩因此并入极氪综合财务报表中,成为极氪推动营收增长和优化毛利率表现的重要一极。它在2024年贡献了极氪约22.12%营收,一旦被分拆整合,将对极氪业绩和市值产生重大影响,引发监管要求。极氪退市则可以有效规避该问题产生。
今年4月,吉利控股宣布新成立电池业务公司吉曜通行,用以整合吉利体系内各大电池公司,包括业务、人才和产能基地等。一位极氪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威睿动力电池板块已经开始调整,后续可能将涉及电机和电控板块的动力系统整合。
据吉曜通行负责人郑鑫介绍,吉曜通行将聚焦磷酸铁锂路线和短刀形态,将优先服务极氪以及应用到吉利汽车的战略车型上。此次合并后,吉曜通行成为业内拥有最大短刀产能公司,规模化效应下让吉利系旗下车型具有更大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极氪从吉利体系内剥离独立到回归的四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早期快速发展转向深度红海竞争的变化。
彼时以极氪、智己、飞凡、阿维塔、岚图以及埃安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厂子公司纷纷独立运作,以创业公司的心态和紧迫感、类似科技公司的人才结构来参与竞争,旨在抢占新能源汽车赛道,布局每个细分市场。
这些新能源子品牌同样希望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寻求独立上市和自我造血。这既能保证自身有充足的资金应对后续的市场竞争,也减轻母公司在新能源转型上的成本负担。
但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多数子品牌没有完成这两大目的。即使是唯一完成上市的极氪,其估值一直被看低,股价长期在20美元至30美元区间波动,最低时市值仅为33亿美元,明显低于蔚来、小鹏、理想等同样在美股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一位汽车行业投资人向界面新闻表示,长期以来,依附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的极氪并不视作一家科技公司,而仍是重资产模式的汽车企业,这在美股难受青睐。
当前美股环境和资本市场活跃时期截然不同,投资人针对汽车产业变革电动化投资的狂热程度已经降温。前奥纬咨询全球董事合伙人张君毅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指出,在没有获得合理估值以及外部融资渠道受限背景下,极氪合并回归吉利体系,从内部协同发展减轻亏损,比独立运作好处更大。
极氪现已推出极氪001、极氪009、极氪X、极氪007等车型,覆盖多个细分市场,但销量表现不及预期。2024年极氪品牌销量22.1万辆,没有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今年一季度极氪共卖出3.9万辆,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仅为12.18%。
另据各财年业绩报告,2024年全年,极氪亏损达58亿元;2021年至2023年期间,极氪累计亏损超过260亿元。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很难找到未被完全开发的增量市场。在产品陷入同质化,技术迭代趋于放缓,汽车公司博弈的重心不仅是技术领先和产品定义,更重要的是成本比拼和价格竞争。
去年,吉利控股集团对外发布《台州宣言》,集团战略从过往多品牌发展的大扩张模式转向整合聚焦。随后,极氪与领克品牌完成合并,其他子品牌则陆续回归吉利汽车。
安聪慧曾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解释,在完成品牌合并后,极氪科技集团预计研发投入可节省10%至20%,研发费用率预计从11%降至6%;在大制造体系支撑下,物料清单成本预计下降3%以上。
在台前品牌整合形成更强规模化优势后,吉利控股集团还着手研发协同。极氪辅助驾驶团队和智能座舱团队,与其他子品牌智能化研发团队一样,并入吉利研究院,服务于全集团品牌。
在上述常规调整外,吉利控股集团对《台州宣言》的执行力度比外界预料的还要更坚决。今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开始施行轮值总裁制度,首任轮值总裁没有选择汽车业务板块负责人,而是吉利控股集团CFO戴庆。
一位接近吉利体系的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选择财务出身的戴庆来担任首任轮值总裁,核心目的仍是想要赋予他更大的权利,顺利完成集团内部合并,以降低费用率和提升运营效率。
部分观点认为,极氪回归吉利后,或影响其品牌定位和人才吸引力。但是,张君毅告诉界面新闻,极氪在回归吉利体系后,并不会损失其高端化品牌定位和独立运作的权利,也仍将享受吉利控股内部高优先级的资源扶持。
“只要吉利控股需要高端品牌,极氪的地位都不会发生改变。”
章一超同样指出,吉利控股长期以多品牌形象对外运作,消费者更熟知的是极氪品牌而非吉利集团。经过四年运作,极氪已经建立的品牌基础,股权关系转换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控股集团相关人士否认了极氪此次私有化退市与地缘政治因素有关。一周前,两位美国国会议员致信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保罗·阿特金斯,要求对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的25家中国公司采取行动,使其暂停交易并强制摘牌。
在此次中美关税摩擦中,中概股回流话题再次引起市场热议。4月中旬,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已指示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的首选上市地。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则在5月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创造条件并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
因同业竞争条款限制,私有化后的极氪不会回到港交所二度上市,但其并入强化了吉利汽车在港股的吸引力。私有化公告发布后,吉利汽车港股股价涨超5%。
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吉利汽车合并极氪后,“一个吉利”的形象更为强化,更清晰的管理组织架构能进一步取信于资本市场。而极氪能够远离资本市场对于极氪的短期波动关注,专注主业,或更专注于智能电动前沿技术的研发,站稳高端智能电动车龙头地位。
与吉利控股相关联的美股上市公司还包括极星汽车、路特斯以及芯片公司亿咖通。一位要求匿名的分析人士向界面新闻指出,亿咖通与大众汽车集团建立合作关系,作为零部件公司仍要国际化业务,不会轻易退市。极星汽车和路特斯本身国际化属性,股权关系更为复杂,保留美股独立上市可能性更高。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极氪私有化公告后表态,吉利控股集团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